1. 引言
青少年的父母因忙于工作让孩子祖辈协同参与孙辈教养的现象十分常见,祖辈隔代教养的现象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相较于孩子的父母,祖辈们往往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也往往与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所区别()。以往研究多注重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究,本研究基于日常生活祖辈协同参与对儿童的教养的情况,整合影响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探究祖辈协同参与教养情况下隔代教养方式与儿童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家庭亲密度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隔代教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祖辈参与孙辈的养育,承担起部分或全部的抚养孙辈责任,同其父母协同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如接送孙辈上下学,照顾日常三餐等(;)。有研究表明,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使得孩子处于阳光的环境中,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意义感水平;而消极教养方式则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生命意义感是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发展会受到社会文化多方因素的影响,不仅与人际互动、教养方式等相关,还与文化历史背景相关,所以生命意义感有着明显的文化标志(;)。所以虽然父母采取消极教养方式,但个体可能因为传统孝道理念影响而对长辈有包容、感恩之情,并将其扩展应用到日常生活,减少消极教养方式对自我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此消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指出,个体自身的特征会与外部环境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结果会受到个体自身特征的作用而产生强化或削弱(),亲子关系更亲近,家庭和睦程度更高的家庭的子女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候可以积极寻求家庭的支持帮助,使得个体能从中得到情感支持。父母采取积极教养方式的家庭其家庭氛围更好,且青少年感知到家庭亲密度水平更高(;)。另有研究表明,严厉专制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学生将父母的批评归结为对自己的否定拒绝,损害亲子关系,对家庭亲密度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产生焦虑的心理()。有研究证实,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激发儿童正向、积极情绪,促进其心理弹性的形成与发展,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更多的亲子冲突,儿童自尊受挫,亲子间缺乏交流,儿童更倾向自我面对困难,在生活中经历更多的挫败()。以往研究表明,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在克服困难、与环境或人的互动中成长并产生更多的自我价值感,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投身其中,获得并维持较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
综上,隔代教养方式是否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有着近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值得探究。虽然已有部分关于隔代教养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关系的研究,然而缺乏对隔代教养方式、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及青少年所处家庭的家庭亲密度,青少年自身心理弹性水平四者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探究隔代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某市两所中小学的三个年级共计393人发放纸质问卷,剔除不完整、不认真作答的问卷4份后回收有效问卷389份,回收率99.000%。
在有效样本中,五年级共163人,六年级共226人;男生共195人,女生共194人,居住在市区的有268人,居住在农村的有121人;独生子女有95人,非独生子女有294人,存在祖辈协同教养的人有342人,祖辈没有参与协同教养的人有47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隔代教养方式
采用蒋奖等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本研究参照李轩研究方法,在此问卷基础对问卷进行修订,将题项中的父母改为祖父母()。问卷共21题,包含拒绝否认、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维度,采用四点计分,其中某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越契合对应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参照的方法,将隔代教养方式划分为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两维度,积极教养方式即情感温暖,消极教养方式即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相对的积极教养方式得分为情感温暖总分,消极教养方式得分为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两项总分。本研究中积极教养方式维度克龙巴赫α系数为0.788,消极教养方式维度克龙巴赫α系数为0.711。
2.2.2. 生命意义感
采用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该量表有十个题项,包含拥有生命意义和寻求生命意义两个维度;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724,处于可接受范围。
2.2.3. 家庭亲密度
采用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原量表共有三十题,分为家庭亲密度分量表和适应性量表,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分量表共16题,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74。
2.2.4. 心理弹性
采用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7题目包含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五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由低到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20。
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在班主任的协调帮助下在日常教学情境下开展,向学生讲明作答要求和指导语,共发放393份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完成后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采用ha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得到21个载荷超过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16.680,小于40%的临界值,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3.2. 隔代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生命意义感的平均值及相关性分析
经正态性检验本研究中隔代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三者的分布均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采取斯皮尔曼相关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由中数据可知,祖辈积极情感与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正相关;祖辈拒绝否认与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祖辈过度保护与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意义感无显著性相关。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
m |
sd |
心理弹性 |
家庭亲密度 |
生命意义感 |
积极情感 |
拒绝否认 |
过度保护 |
1心理弹性 |
104.207 |
14.117 |
1 |
|
|
|
|
|
2家庭亲密度 |
60.752 |
11.686 |
0.521** |
1 |
|
|
|
|
3生命意义感总分 |
54.010 |
9.464 |
0.326** |
0.329** |
1 |
|
|
|
4积极情感 |
21.779 |
4.368 |
0.441** |
0.540** |
0.326** |
1 |
|
|
5拒绝否认 |
7.550 |
2.382 |
−0.342** |
−0.350** |
−0.082 |
|
1 |
|
6过度保护 |
14.787 |
3.380 |
−0.167** |
−0.158** |
−0.008 |
|
|
1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将祖辈情感温暖构建为祖辈积极教养方式,祖辈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构建为消极教养方式;本研究将隔代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x,青少年生命意义感作为因变量y,把家庭亲密度m1、心理弹性m2共同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将采用process对隔代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关系进行分析,在控制是否独生、居住地后,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来检验其中介效应和显著性。
结构方程模型m2见。消极教养方式显著负向预测家庭亲密度(b = −0.257, p < 0.001),消极教养方式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b = −0.587, p < 0.001),但消极教养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不显著;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家庭亲密度(b = 0.561, p < 0.001),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弹性(b = 0.218, p < 0.001),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b = 0.206, p < 0.001),家庭亲密度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弹性(b = 0.418, p < 0.001),家庭亲密度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b = 0.140, p < 0.05),心理弹性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b = 0.200, p < 0.001)。
figure 1. interaction model
图1. 作用模型图
采用bootstarp法抽样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如所示中介效应95%区间不含0,中介效应显著。
table 2. analysis of intermediary effect
表2. 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 |
标准化间接效应估计值 |
95%置信区间 |
下限 |
上限 |
积极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 |
0.162 |
0.007 |
0.334 |
积极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生命意义感 |
0.094 |
0.031 |
0.171 |
积极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生命意义感 |
0.101 |
0.036 |
0.181 |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祖辈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而祖辈消极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本研究假设得证,这也与以往研究相同(;),这说明在家庭环境中,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显著促进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水平的发展。一般而言,祖辈采取温暖和谐平等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获取更多的情感心理与生活上的支持,得到更多的夸奖,更容易形成对生活的热爱,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对生命、自我的探索中,形成较高的生命意义感水平()。
有研究指出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消极教养方式不会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生命意义感,反而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基于依恋理论,消极教养方式更容易让青少年间产生对家人不安全的依恋,这种不安全依恋容易致使青少年自我价值降低,危害个体的生命价值,促使个体激发价值寻求的动机(),个体可能会因此激发更强的价值追求的动机,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来进行补偿,因此祖辈采取消极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水平降低无显著相关性。生命意义感是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发展会受到社会文化多方因素的影响,而孝道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影响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受传统孝文化影响,青少年对消极隔代教养方式有包容的心态,倾向将祖辈对自己的过度保护、关系、拒绝否认和苛责归结为祖辈对自己的期望与关心,并以更积极的心态追求实现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减少消极隔代教养因素对自身生命意义感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积极教养方式可以通过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来影响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生态系统理论主张个体心理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其会受到一定程度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一定程度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微观系统的家庭环境会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亲密度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维度,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较高的家庭亲密度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发展和开朗乐观的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形成较高的生命意义感水平()。
本研究发现,积极教养方式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来影响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有研究证实父母采取温暖、关爱等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显著增强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开朗乐观性格的发展,同时也更积极面对压力与困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与身边的资源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会有较高的抗挫折能力,更加有能力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心理弹性水平较高();而这又能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信念系统,以更大的勇气去探索追求梦想与生命价值,提高其生命意义感水平()。
本研究发现,积极教养方式还可以通过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来影响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高家庭亲密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更多地与家庭中的亲人互动沟通,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中亲人的支持、鼓励与关爱,特别在个体遭受挫折与面临苦难时,可以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帮助和获得情感支持,减少面对挫折时的孤独感、挫败感,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使其能更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会更加积极地体验新生活与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变化与困难,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我的生命意义感水平()。
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可以为基础教育阶段由祖辈隔代抚养的儿童成长发展的干预以及改进家庭中祖辈的教育方式、促进隔代教养家庭的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要促进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的建设,较高家庭亲密度的水平能够密切青少年同家庭成员的联系,使得其保持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能够借助家庭成员的帮助克服成长发展中的困难,同时,祖辈在协同参与对孙辈教养的情况下,应有与时俱进的教养观念,摒弃传统思维中的糟粕,丰富自身科学的教养观念,减少对孙辈成长的消极教养,如溺爱、放任自流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本研究对隔代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展开了探究,丰富了相关理论并构建了作用模型,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对象有限且局限于一个城市,样本是否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待研究,未来可以在多个城市选取更多的样本开展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研究隔代教养方式的专用研究工具,本研究参照以往研究方式,选取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修改用来研究隔代教养方式,虽然之前研究表明修改后量表在研究隔代教养方式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未来可以开发出研究隔代教养方式的专用量表来进一步研究,使结果更加准确。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积极隔代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而消极隔代教养方式则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无显著相关;积极隔代教养方式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水平,又可通过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和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来影响青少年生命意义感。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