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动式教学-凯发国际一触即发

浅议互动式教学
a discussion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doi: , , html, ,  被引量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杜倩颖, 刘旻昱, 杨 坤: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关键词: ;;;;;;;;;
摘要: 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善于沟通,是互动式教学所强调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互动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互动式教学的演进发展,以及互动式教学的影响因素,期望能引起读者对互动式教学的注意和兴趣,让互动式教学在未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abstract: it’s highly emphasized to help students actively learn, independently think and be good at com-munication in interactive learning (il) and i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ca-pabili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il’s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basi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 hope that this can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and interest in il, and let i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people in our country.
文章引用:杜倩颖, 刘旻昱, 杨坤. 浅议互动式教学[j]. 教育进展, 2016, 6(5): 204-209.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和任务。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现成的常识性、结论性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养成创新的思维和习惯。在教学中,如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一种积极参与、充分互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氛围,将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旨在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探讨过程中,让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互动式教学的含义、特点、若干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以便读者对互动式教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 互动式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要了解互动式教学,首先要理解“互动”的含义,再探究互动式教学。

2.1. 互动的含义

互动其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互动指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狭义互动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孙泽文认为,互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交往活动 [1] 。

2.2. 互动式教学的含义

广义上的互动式教学可涵盖课前备课、课内讲授、课后作业与考试测评等多个环节和内容。狭义地看互动教学,如马维华所说,是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目前多数学者都偏向于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待互动式教学。

例如肖庆虎认为,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往、沟通,在动态的教学中形成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同时,还可以强化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3] 。

再如王伟伟、杨秀丽认为,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互平等和谐、彼此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合作、讨论,达到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使学生在交流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和再创造 [4] 。

2.3. 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总结诸多学者的观点,可以说互动式教学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2.3.1. 情境性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语言,甚至通过手势、表情及多媒体设备,来营造某种教学环境,让学生透过更多的感官去体察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3.2. 平等性

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都是教学主体,平等对话,并以这样平等和谐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2.3.3. 多向性

如朱慕菊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相隔离,交流是“单向”的。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有互动,学生之间有互动,学生与多媒体之间也有互动,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来自我反思、促进知识内化 [5] 。

3. 互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有哪些理论可用来支持互动式教学?下面也做一简要梳理介绍。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建构。知识应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通过社会交往,不同学习者可将自己独特的经验分享、转换成知识。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争辩与交流,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6] 。

3.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重点研究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强调学习过程;二是强调直觉思维;三是强调内在动机。

互动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见,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方法和互动式教学在创新学习过程、注重直觉思维和对保护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的 [5] 。

3.3. 其他相关理论

除了以上两个与互动式教学结合得比较紧密的理论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相关理论依据,比如:

3.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人本主义鼓励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完整的、独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交流与时代潮流结合紧密的知识,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尊重学生兴趣的要求 [5] 。

3.3.2. 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否定个人为中心的“唯我论”,主张沟通过程中主体之间具备平等融洽的一面。互动式教学中,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关系融洽,符合主体间性理论 [5] 。

4. 互动式教学的演进

回顾人类历史上与互动式教学相关的思想可以发现,东西方的先贤哲人都留下过与互动式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哲思。

4.1. 西方互动式教学的演进

互动这一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强调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助产术”,要求教师不直接言明真理,而是通过诱导、讨论让学生自己悟出真理。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引导与启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者不应把“思想的成衣”直接拿给学生,而是应该与学生分享思想。在中世纪,哲学家圣托马斯认为一个人不仅可以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还可以通过别人的引导和旁敲侧击,依靠别人的指引来进行学习。到了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应该“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办法” [3] 。

进入现代社会,互动式教学的概念在191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正式提出。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教育家主张将课堂视为一个微观的社会,通过课程改革,可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期间,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影响极大。他认为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学生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形成、积累与改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参与到其中,但要以学生为本,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实施教学,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创造互动的环境与氛围,按照“做中学”这条路径去寻求与获取知识,探究真理与真相 [3] 。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更加强调互动教学在培育人的主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里机能不是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流交往之中”,通俗地讲就是“互动”是有效进行教学的保证和主要表现形式 [2] 。

二战前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知识都源于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学习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儿童间的社会影响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学习者不和其他人合作与交流,会缺少了解与自己的观点、立场不同的机会,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位置,将会阻碍认知发展。因此,学习者只有在与他人接触、交流与影响中,才能获得更加完善的发展。让皮亚杰的这一观念已经被认为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到上世纪50年代,互动教学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教学方法优劣去判断教学法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而到了70年代则主要对课堂互动中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该时期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提出“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概念,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不断积极建构自身,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身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到90年代发展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论(如上文所述)。

4.2. 国内互动式教学的演进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多见”、“多疑”、“多听”,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战国时孟子强调“自得”的学习原则,认为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能动性,自主学习、不断进步。《学记》中要求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教学过程中要“相观而善之”,即教师与学生应该借集体之力量共同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教学相长,体现了师生之间关系平等与共同进步的互动教学的特点。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有互动教学的理念。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师生之间互动形式的探讨,如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多基于学科教学的角度,以及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对互动教学改革的尝试。进入新世纪,一些教学论专家开始涉足互动教学领域,使互动教学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 。

例如,佐斌在《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中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平等交流、共同活动、知情交融应是现代教育所体现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程晓樵研究了教师如何通过家庭背景对学生产生认知,课堂中师生如何互动,教师本人的经历与其课堂行为的关系,师生互动行为的意义等问题;郭建军研究了活动建构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对互动式教学做出了细致的探索 [1] ;刘茂贤、高伟和马铭言研究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如何相互促进的问题,即学生也有教师不知道的知识;师茗、张欣、刘超认为通过教学相长,“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张莹莹和陈海燕的研究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等 [7] ;刘杰、苏煜晴等对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也做了相关研究 [8] 。

5. 互动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互动式教学虽有其比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代表性的影响因素包括6个方面。

5.1.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素质

根据罗森希纳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效果,而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与对职业的热爱程度也是影响互动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5] 。

5.2. 非语言交流

美国心里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早在1968年就实验得出:在信息交流中非语言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交流的效果不只由文字来促成。因此要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就必须重视由音调和面部表情等所组成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1] 。

5.3. 班级管理方式

在师生互动行为方面,如果教师采取权威式班级管理模式,会使教师在场和不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出现明显差异。而如果采取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式班级管理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爱,团体协作性和学习的自发性就较高。

5.4. 学生性别差异

crawford和macleod还对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课堂参与程度影响不大,但女生与男生对于不愿意互动的归因会有所不同 [1] 。

5.5. 课堂交际氛围和人际关系

william littlewoods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角度来研究互动式教学,认为互动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互动式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使用交际教学法,协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的互动活动 [8] 。

5.6. 微型社会中的角色和互动关系

一些研究者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微型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课堂中各种角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是从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例如ellis认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互动类型:根据教师的行为对象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等 [8] 。

6. 结论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有比较明确的含义和鲜明的特点。对互动式教学的关注与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研究视角、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从新的视角诠释了教学过程中教学两方面主体的角色、教学环境和氛围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设计和评价。但重点还在于应用,即如何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不同的学科和教育阶段,并处理好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可以预见,随着对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增大,互动式教学的未来应用领域将会十分广泛,现实意义也将非常深远。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南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
[]
[]
[]
[]
[]
[]
[]
为你推荐
凯发国际一触即发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