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话语中“关系”隐喻的互文性研究-凯发国际一触即发

  •   
  •   
  •   
  •   
  •   
  •   
  •   
外交话语中“关系”隐喻的互文性研究
a study of intertexu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metaphor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doi: , , html, ,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张立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
摘要: 隐喻经过语境重置,被动态地改编到不同语篇之中,具有互文性。在情景语境作用下,通过隐喻的“共现互文性”,对语场中的抽象概念做出语义再现,形成主题;通过隐喻的“共构互文性”,构成隐喻链,实现语篇连贯,构成“统辖型、渐强/渐弱型或渗透型”语篇隐喻结构;语义韵的极性叠加,形成“共向互文性”。三种互文性的复合,构成体裁互文性。隐喻互文性对中美外交话语中的“关系”做出了功能认知解释。
abstract: metaphor can be adopted and fixed into different discourses by re-contextualization, thus playing the role of intertexuality. under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bstract concepts and themes in a field can be shown through “copresentational intertexuality”; by “coorganizational intertexuality”, metaphor chains can construct discourse cohesion in the form of “dominating, intensifying/attenuating, or saturating” structure; and “coorientational intertexuality” can be achieved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prosody in pol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intertexuality contributes to the genre intertexuality. the metaphorical intertexuality can make a functional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to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文章引用:张立新. 外交话语中“关系”隐喻的互文性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59-64.

1. 引言

自克丽斯蒂娃 [1] 提出“互文性”以来,学者们关于“互文性”概念、类别、手段,互文性的语用功能、主体位置等问题做出了批评话语分析 [2] ,以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对互文性模式进行了建构 [3] 。同时,学者们注意到了语用者心智模型在语言和社会的中介作用,把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建构了批评隐喻分析范式 [4] 。但是,互文性研究中的认知模式、功能因素考虑不够充分,互文性分类的认知语用功能基础缺乏。辛斌建议把互文性分为具体的(specific)和体裁的(generic),前者指一个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他人话语,后者指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或语域的混合交融 [2] 。但无论具体互文性还是体裁互文性,两者之间互现交融,具体性互文由哪几部分构成,与体裁互文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杨汝福依据功能语言学建构了互文性三模式 [3] ,但如何把它们复合成三维一体的体裁互文性,如何与认知模式相结合,这都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依托隐喻这一互文单位,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论为基础,探讨隐喻互文性过程。在情景语境作用下,形成“共现、共构和共向互文性”,三者复合而成“体裁互文性”。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的“关系”隐喻为例,重点分析外交话语中隐喻的语篇互文性以及体裁互文性复合过程。

2. 互文性与隐喻的再语境化

根据kristeva互文性观点,“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1] ,每一个文本都由其它文本的马赛克建构而成,都有其来源,与各种源域形成互动,而作为“马赛克”的重要形式--隐喻,不仅是引用、提及、用典、谚语、习语、陈词等互文性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语篇的重要认知方式。按照互文性观点,语篇中的任何隐喻都是对之前不同语境中相同或相似表达的改编,是隐喻的再现(representation)和再语境化过程。通过捕捉在表征或改写适应不同语境的事件、知识及社会实践时所涉及的策略和过程 [5] [6] ,使“语境中语篇的成分动态地转移到另一个语境的语篇之中”,通过引用(quotation)、暗指(提及,allusion)、挪用(appropriation,內化和再创造他者的话语)、改写、评论、戏访(parody)、反语(irony)等手段,实现篇内、篇际和体裁的再语境化转移 [7] ,通过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把各种语体话语融入到某一语篇中,建构成复调话语,与之前话语形成回声。隐喻在外交话语中被大量使用,如在外交演讲中文学诗词的引用,既标示互文内容、来源,也表现出体裁混合,在这种政论语体中內镶了文艺语体、文体或体裁(genre),经过互文性实现。

3. 隐喻互文性过程

隐喻通过情景语境(语场、语旨和语式)的作用,构成“共现互文性、共构互文性和共向互文性” [3] ,三者复合成隐喻性体裁互文性,下面重点分析隐喻的语篇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

3.1. 语场:隐喻共现互文性

“共现互文性主要由概念元功能、语场和主题形成决定,突出语篇间在内容上的语义共性” [3] ,受情景语境中的语场作用。外交话语主要是对“关系”的叙述,“关系”是语篇语义共性和互文性内容,通过“共现互文性”实现。“共现互文性”基于相同的语义系统,通过幷置、搭配等语义关系构成。在“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关系”和“构建”幷置搭配,源域中的“建筑”,与国际关系中的“关系”形成映射,构成“关系”的“建筑隐喻”,用科学概念解释国际关系,形成语义共现,而“关系建构”的高频反复出现,使这种相同的语义关系从众多的关系中凸显出来,成为中美外交对话的主题隐喻。

3.2. 语式:隐喻共构互文性

概念隐喻间通过“共构互文性”构成隐喻语体链,形成隐喻间的衔接与连贯,实现语篇功能。在语式(语篇方式)中,隐喻“共构互文性”有“统辖型”、“渐强型”和“渗透型”语篇互文结构,通过隐喻的再语境化实现。

(1) “统辖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

这一结构突出表现于对宏观主题的阐述,“主题”隐喻统辖一系列的“次主题”隐喻,如“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涵盖了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次主题”隐喻:

——我们要增强两国互信。(政治互信,政治隐喻)

——我们要积极拓展两国互利合作。(经济合作,经济隐喻)

——我们要厚植两国人民友谊。(人文交流,文化隐喻:文学隐喻/植物)

“统辖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见图1)也见于“次主题”隐喻,如对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合作”关系的阐述:

——我们要积极拓展两国互利合作。建交37年来,中美合作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两国人民从中受益。要秉持共赢理念,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积极成果,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心,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要全力争取早日达成互利共赢的中美投资协定,打造经贸合作新亮点。要深化两国在气候变化、发展、网络、反恐、防扩散、两军、执法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际利益,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合作”首先和“拓展”搭配,构成主题,然后从“内涵和外延”、“提高”、“打造”、“深化”这些科学(逻辑、数学)隐喻,对“拓展合作”的目标、方式、内容、变化、动因作出解释、示例,在科学这一单一语域内,构成完整的“事件结构隐喻” [8] ,形成“统辖型”语篇互文结构。“合作”事件隐射到国家关系域,构成国家“合作”关系的“科学隐喻”。

(2) “渐强/减弱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

除了单一语域外,更多的是由混合隐喻构成的隐喻链,如以下对“关系”的阐述: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深入推进,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战争隐喻],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博弈[娱乐隐喻:游戏]、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战争隐喻],同舟共济[娱乐隐喻:旅行]、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娱乐隐喻:游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更应该从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勇于担当,朝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奋力前行。[娱乐隐喻:旅行、运动] [科技隐喻:建筑]

. the dominating intertextual structure of discursive metaphor

图1. “统辖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

[战争隐喻]-[娱乐隐喻:游戏]-[战争隐喻]-[娱乐隐喻:旅行]-[娱乐隐喻:游戏]-[娱乐隐喻:旅行、运动]-[科技隐喻:建筑],构成了中美“关系”的隐喻语体链。在“关系”的强度上,从“战争隐喻”到“游戏隐喻”再到“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合作性”逐渐增强(“竞争性”逐渐减弱),形成“渐强型”语篇隐喻链。“战争”、“体育”、“游戏”、“旅行”之间,存在“合作/竞争”的进化关系。自西方19世纪殖民时期以来,体育被视为进入军事、政治和帝国领袖的训练方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体育场的竞技“争斗”也就是战场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较量、斗争 [4] ,如西方的格斗与中国的武术、功夫。随着战争的远去,“竞技”被保留下来,成为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被拓展到其它非接触性游戏活动,如棋牌类娱乐活动,其对抗性和伤害性减弱,合作性、趣味性增强,战争的输赢也成为体育、游戏中的结果,扩大到“娱乐域”的“旅行、音乐、舞蹈”,其“合作性、和谐性、和平性”更强,“战争性、破坏性”更小。这些概念隐射到国际关系领域内,经过再语境化,以竞争、合作程度变化,以力量为基础,形成了“战争”-“体育”-“游戏”的进化隐喻 [4] ,这样,各种语式的隐喻,正式的政治书面语体、日常娱乐生活化的口语语体,构成了“战争隐喻-娱乐隐喻-建筑隐喻”隐喻链,不同语体隐喻有相应的隐喻之力,如战争隐喻中的武力、科技隐喻中的物理之力、逻辑之力,娱乐隐喻中的情感之力,社会隐喻中的道德之力,力的作用形成语篇连贯。借用音乐上渐强(diminuendo)或减弱(crescendo)乐章(movement)术语,这种隐喻语体链以共构互文方式构成“渐强型”或“渐弱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见图2) [9] 。

(3) “渗透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

除了一致式“渐强型/渐弱型”语篇连贯外,有时隐喻间一致关系较弱,甚至是“对抗性”的(antagonistic movement),属“弱式一致型” [4] ,以“渗透型”方式建构,按照“跳跃式”而不是线型“渐进式”构成隐喻链,如:

——我们要就亚太事务加强沟通和合作。宽广的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游戏隐喻],而应该成为大家包容合作的大平台[建筑隐喻]。中国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始终致力于促进亚太和平、稳定、发展。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应该保持经常性对话,开展更多合作,应对各种挑战[战争隐喻],努力培育两国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娱乐隐喻],都做地区繁荣稳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战争隐喻]。

建筑“大平台”与前面的游戏域“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之间,与其后的战争域“应对各种挑战”,与娱乐域的“朋友圈”、战争域的“守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和“对抗性”,这一系列概念的互文语体链,映射到国际关系域,经过再语境化,构成了“弱势一致型语篇”(weakly coordinated movement)或“渗透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见图3)。

3.3. 语旨:隐喻“共向互文性”

以上三种语篇隐喻的语体构成,在语义韵上的叠加,形成态度评价,态度极性的共同指向,构成肯定或否定的“共向互文性”,体现主体间聚合或离散的人际关系。直线“统辖型”语篇隐喻互文性构成“统辖型语义韵”,一致式“渐强型”语篇隐喻在人际意义上通过共向互文性形成“渐强型语义韵”

. the intensifying intertextual structure of discursive metaphor

图2. “渐强型”互文语篇隐喻结构

. the saturating intertextual structure of discursive metaphor

图3. “渗透型”语篇隐喻互文结构

(intensified prosody) [10] ,缩短了主体间社会距离,主体间“合作/竞争”关系也相应发生转换,从“敌人-竞争对手”变为“游戏伙伴-旅伴-舞伴”,“合作”语势得以扬升,人际关系得到加强,而“弱式一致型”互文结构使语势得到扬升,但态度一致性指向较弱,建立的关系较为松散;“渗透型”语篇互文结构形成“渗透型语义韵”(satuating prodaody) [10] 。语义韵的加强、减弱,态度的一致性或矛盾性,形成话语扩展、收缩,不同话语间构成对话性。

3.4. 隐喻体裁互文性

在情景语境层面,各种语场的隐喻由“共现互文性”实现概念互现,概念隐喻通过“共构互文性”实施微观结构上的隐喻衔接与连贯,构成隐喻语体链,与隐喻的“共向互文性”构成体裁互文性复合结构,这种语场、语旨和语式三维一体的复合体,构成隐喻性语类结构,形成特殊的文体。

宏观语类结构上,外交对话开头的点题提出主题、次主题,然后指向主体部分,对主题事件的进展、困难、解决方式等做出阐述、实施论证、得出结果,结尾部分回应主题,对主题做出评议。点题、问题指向、分析论证、结论和回应的语步和顺序,不同位置隐喻的使用,构成外交对话中宏观语类结构潜势(gsp, 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的必要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 [9] ,如:

3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双方同意加强战略沟通,拓展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年耕耘,我们有了不少收获。在双方努力下,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众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取得新成果。两国贸易额和双向投资达到历史新高,人文和地方交流更加密切,网络、执法等领域合作和两军交往取得新进展。两国发表了3个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协定》。两国在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也保持了有效沟通和协调。这些合作给中美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这个选择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个大方向,毫不动摇为之努力。

开头提出问题,用建筑隐喻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主题,次主题包括“加强战略沟通,拓展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构建、加强、拓展”等具有实用文体(科技文体)特征。接着用文学语体(文学隐喻,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以论证,内镶日常语体的“运动、旅行隐喻”,对“合作”的进展、结局进行了阐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取得新成果,网络、执法等领域合作和两军交往取得新进展,给中美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出解决方式,实施论证,最后用文学隐喻对主题做出回应(风云变幻)。

以上文体明显表现为政治演讲宏观语类结构,主要通过实用文体(如建筑隐喻)、文艺文体(文学隐喻,如成果、风云变幻)、日常文体(运动、旅行隐喻),构成各种文体连续体 [11] ,形成隐喻的体裁互文性。当然,通过文化的再语境化,语类结构会发生变异,添加一些候选成分(optional elements),如在中方的开场白、欢迎辞中,在结束部中套用了戏剧隐喻(如: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开幕了… 最后,祝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取得圆满成功!)。

4. 结束语

在再语境化作用下,通过“共现互文性”实现概念再现,不同语域概念隐喻通过“共构互文性”形成隐喻链,构成语篇,语体链的隐喻语义韵叠加构成“共向互文性”,隐喻互文性的三维一体,构成体裁互文性,在文化语境中形成文化间性、文化对话性。但文化隐喻的构成、识别、统计,隐喻形成的文化共鸣和对话程度,文化互动频度、广度、向度、深度等社会维度问题,有待于语料库方法的进一步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azh106)“外交话语的隐喻认知叙事构型及其话语秩序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指导项目“中美外交话语中政治隐喻的互文性对比研究”(2013sjd7400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 (nr20140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kristeva, j. (1969) smiotik. recherches pour une smanalyse. seuil, paris, 145.
[2] 辛斌, 李悦. 中美领导人互访演讲中具体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 37(1): 3-11.
[3] 杨汝福. 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j]. 外语教学, 2008, 29(6): 43-46.
[4] koller, v. (2014) metaphor and gender in business media discourse: a critical cognitive stud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 semino, e., deignan, a. and littlemore, j. (2013) metaphor, genre, and recontextualization. metaphor and symbol, 28, 41-59.
[6] 程瑾涛, 刘世生. 隐喻与隐喻的再语境化[j]. 中国外语, 2014(2): 20-25.
[7] linell, p. (2009) rethinking language, mind, and world dialogically: interactional and contextual theories of human sense-making.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charlotte, nc.
[8]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cup, cambridge.
[9] halliday, m.a.k. and christian, m.i.m. (1985/1994/2004/2014) matthiessen. halliday’s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32-33.
[10] martin, j. and white, p.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 macmillan, uk, 24.
[11] 张德禄, 贾晓庆, 雷茜. 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15.
为你推荐
凯发国际一触即发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