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凯发国际一触即发

  •   
  •   
  •   
  •   
  •   
  •   
  •   
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the impact of over-parent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oi: , , html, ,   
作者: 张佳莹: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
摘要: 父母过度教养是指父母期望孩子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而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注和干涉的一种养育方式。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过度教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孩子学业成绩下降、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伤害孩子情感健康等。现有研究采用依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对其消极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从纵向角度出发研究过度教养对子女的影响、发展适用于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加强父母与孩子三者的交互关系研究。
abstract: parental over-parenting refers to a parenting style in which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meet their own requirements and overly focus on and interfere with their children’s lives. according to relevant research, over-parenting by parents can have va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uch as decreased academic performance, limitations on their independence and confidence, and harm to their emotional health. existing research uses attachment theor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family system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to explain its negative impact process. the key to future research lies in studying the impact of over-parenting on children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developing measurement tools suitable for local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文章引用:张佳莹. 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526-2532.

1. 引言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尤其是父母与孩子,是青少年发展的微观环境 [1] ,父母是儿童青少年主要教养者,因此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近年来,父母过度教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研究者发现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如幸福感、个人和社交能力、情感健康、问题行为等都有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父母过度教养的概念内涵与测量,消极影响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等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希望能为今后国内开展父母过度教养的相关实证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借鉴。

2. 父母过度教养的概念内涵

父母过度教养指的是父母通过提供大量不必要的帮助、过多的建议和风险规避等方式过度参与孩子生活的非适应性教养方式 [2] ,其实质就是对孩子的回应和要求的不平衡 [3] 。因此,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和要求我们可将过度教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对孩子低回应、高要求的过度教养,即“直升机式教养” [4] ,是一种独特的养育方式,其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干预 [5] ,包括父母对孩子自主权的压制和过度支持 [2] ,从而采用不恰当的发展措施。父母就像是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身边,时刻监视着孩子的成长。

第二,高回应、低要求的过度教养,即“割草机教养”,它与“直升机式教养”相对应。其特点表现是父母会为了孩子的成功,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孩子清除前方障碍 [3]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溺爱”。这种为了孩子取得成功不惜一切,但又不会让他们自己面对遇到的困难的过分保护方式,极大程度上会阻碍孩子自主发展。

第三,高回应、高要求的过度教养。典型的就是一种中国式父母过度养育——“虎式教养”。在中国影视剧中也常有表现,如中国都市家庭剧《虎妈猫爸》。它的表现是父母为孩子制定许多规范,且极为重视孩子学习 [6] ,成绩考得好便给予奖励,不好则会给予惩罚。这种过度教养的特点是父母会将家庭荣誉、个人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取得某种成就,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培养的人,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控制孩子 [7] ,而这种控制会过度重视孩子成绩、技能、荣誉等外在表现,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性格等内在发展,不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 [3] 。

此外,因为社会角色分工不同,父亲过度教养与母亲过度教养也是有所不同的。前人研究表明,母亲过度教养要显著高于父亲 [8] ,且相比于父亲,母亲过度教养与孩子发展后果的关系更为紧密 [9]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是孩子的养育照料,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与父亲教养方式相比,母亲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立意义 [10]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转向家庭的趋势在不断发展,这个结果还能不能成立有待验证,父母过度教养的背后机制也还需探索。

3. 父母过度教养的测量

在过度教养的研究中,考虑到数据收集和时效,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下面对国内外常用的量表进行了梳理。

3.1. 按父母作答方式收集——父母过度教养量表

《过度教养量表》是目前国外学者最常用的量表,由segrin等人编制 [11] 。这份量表分为预期解决问题、建议和影响管理、儿童的自我导向、有形帮助四个维度,包含39个项目的多维量表,评估了提供建议、为儿童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保护儿童免受风险、监控和关注、排除障碍以及管理儿童情绪等教养行为。包括要求家长对“我给孩子提建议帮助他/她完成事情”和“我尽我所能让我的孩子远离困境”等项目进行打分。评分标准为得分越高,父母的过度教养行为越多。

洛克育儿量表(the locke parenting scale, lps)是locke等人 [12] 于2016年编制的用于评估父母的过度教养倾向。该量表主要评估可能导致过度教养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并用于学龄儿童的父母。该量表共8个项目,两个维度:确保持续的快乐(五项,例如“我努力确保我的孩子总是快乐的”)和交友(三项,例如“我认为我和我的孩子现在就像朋友一样”),采用5点计分。

《中国父母过度教养量表》(chinese paternal/maternal overparenting scale, cpos/cmos)是由香港学者leung等人改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含密切监控、干扰孩子的生活与方向、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频繁比较孩子与同龄人的成绩、预期解决问题、过度安排孩子的活动、过度照顾、过度情感参与8个维度,共有44个题目。量表的分数越高,则说明父亲或者母亲的过度教养倾向越高。

3.2. 按子女作答方式收集

3.2.1. 直升机教养问卷

直升机教养问卷(helicopter parenting instrument)大部分都是自编问卷,并无常用版本。其中,odenwelle编制的直升机教养问卷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和流行媒体中使用的词汇和短语编制而成,包含15个题目,反映子女对父母当前不恰当的、直升机式的养育行为的看法,采用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方式。此外,还有padilla-walker和nelson的直升机教养量表,该量表共包含5个项目,评估父母为即将成年的孩子作出重要决定的程度,信效度良好。

3.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或其改编版)

国内关于过度教养的问卷主要涵盖在父母教养方式中,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或其子量表测量。研究者最常用的问卷是由国外学者perris等人 [13] 共同编制的用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embu),该问卷共分为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素(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我国学者蒋奖等人 [14] 根据研究需要,曾修订过此问卷的过度保护维度,目的在于对过度教养进行测量,该量表共包括8个项目(如“我觉得爸爸/妈妈干涉我做的任何一件事”),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过度教养的程度越高。

4. 父母过度教养消极影响的理论基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变得更好。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恨不能把所有一切都给孩子,这就很容易导致父母不能够把握好一个“度”。父母过度教养就是超过“度”的典型表现之一,它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个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依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家庭系统理论。

4.1.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早期发展与亲子关系塑造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感知和期望,影响个体在行为方式、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解释个体在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性情和倾向 [15] 。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又影响着父母和孩子。而父母过度教养正是因为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生活或忽视孩子需求等行为,使得儿童青少年形成不安全依恋,影响其未来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情感健康等各个方面。

4.2.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要理解人类的动机,就必须考虑到对能力、自主性和关联性的内在心理需求。自我决定理论概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三种基本需求,它们是健康发展和运作所必需的。国外学者deci认为,父母产生过度教养行为最简单的解释可能是违反了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16] 。当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一个人会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满意度 [17] 和更低的抑郁水平 [18] ,如果父母控制过度,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力,破坏他们与孩子的关系。

4.3.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由相互依赖的婚姻子系统、父母子系统、兄弟姐妹子系统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处于不同的位置和关系中,所有其中任何一个成员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成员行为、情绪的变化。而且,家庭层面的过程对儿童青少年发展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子系统,家庭层面的互动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超越了各个部分的总和 [19]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应当满足家庭成员不断变化的需要,特别是父母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如果父母过度干预他的生活,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和心理健康 [20] ,让他们很难适应成年以后的生活。

5. 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分析,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损伤个人和社交技能、伤害情感健康。

5.1. 损伤个人和社交技能

第一,导致孩子学业成绩下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 [21] [22] 。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使得有的父母将大量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能够达到他们的预期。但多项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经历与过度教养有关的过度控制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自主性水平不足,情绪越来越低落 [3] ,更有可能使用或滥用疼痛和焦虑药物,出现厌学倾向,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第二,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研究结果显示,当父母表现出过度教养行为(包括过度控制)时,孩子可能无法发展必要的个人和社交技能,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5] 。父母的过度参与会抑制子女的创造力 [23] ,并且会导致青少年缺乏自主性,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长大成人后自我效能的降低 [24] 。此外,过度控制/保护会使孩子远离生活困境和挑战,失去发展应对能力的机会,会导致孩子对自己和外界产生认知偏差,如自卑和不安全感 [25] 。

第三,影响人际交往,增加个体出现社交焦虑的风险 [26] 。父母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和偏爱会使青少年减少与他人的交往,失去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 [27] 。过度教养与孩子对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密切相关,过度教养的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是一种良好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们带来好处,父母过度教养的初衷是出于善意的,虽然这些行为不适合孩子的发展,可能会对孩子维持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造成阻碍 [28] 。父母过度保护是孩子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使孩子产生功能性躯体症状,广泛性社交焦虑,增加儿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敏感度 [26] 。父母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水平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孩子可能无法发展自己的自主性以及相应的社会能力 [29] 。

第四,出现问题行为。研究表明,过度教养与青少年的一些问题行为有关 [5] ,在过度保护下,因为父母承包了一切,长大的孩子对很多事情缺失责任感,只有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不仅如此,父母过度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也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增加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过度担心、害怕犯错误,并为自己或他人设定个人标准,要求自己必须达到目标 [30] 。此外,父母对个体影响深远,在个体遇到问题时,会模仿父母的方式去解决,父母不及时立规矩,个体就会用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去处事,从而使道德推脱水平升高,进行网络欺负行为 [31] ,也有可能使孩子更加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 [32] [33] ,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出现 [34] 。

5.2. 损伤情感健康

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正确与否,对其是否出现个体焦虑有极为重要的关联。国外学者发现,过度教养是情绪调节问题的预测因素 [35] ,会进一步引发情绪障碍。中国学者也表示,如果父母使用不当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也更容易情绪化 [36] 。

一方面,父母过度教养影响孩子的焦虑水平,父母过多的过度保护与冷漠拒绝、父亲过少的温暖关怀都可以预测青少年较高的焦虑障碍风险 [37]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偏向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偏爱,都会增加子女的社交焦虑 [38] [39] 。刘方琳 [40] 的研究也发现,子女的焦虑水平直接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过度教养方式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子女焦虑水平。

另一方面,父母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抑郁程度。父母不恰当的过度干涉会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降低孩子的主观幸福感 [41] [42] ,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大量研究表明,在父母的过度养育下的孩子,抑郁程度比正常养育状态下的孩子更高,生活满意度较低,自我效能感较低,导致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43] 。

6. 结语

近年来,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并且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具体而言,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加入一些纵向研究,考察父母过度教养对子女的影响及原因,未来研究可以收集纵向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进一步探索三者的关系。现在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之后的研究应该加入访谈法,更深入探讨这一教养方式。

二是缺乏本土化父母过度教养测评工具。良好的测量工具是推进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外父母过度教养测量工具已有较大发展,但国内关于过度教养的问卷大都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测量,单独的过度教养本土化问卷很少,在使用时容易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以及群体特殊性造成结果偏差。因此,在研究工具上应该细化过度教养的维度,发展出适用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测量工具。

三是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目前研究所得的材料大多还是儿童青少年主观报告的,较少父母报告或父母加子女一起报告的数据,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主体报告、观察法或实验法对整个亲子家庭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 bronfenbrenner, u. and morris, p.a. (1998)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lerner, r.m.,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wiley, new york, 993-1028.
[2] segrin, c., givertz, m., swaitkowski, p. and montgomery, n. (2015) overparenting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 problems and a critical famil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 470-479.
[3] 杜宜展, 付鑫. 母亲过度教养与初中生完美主义的关系: 心理控制的中介作用[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2): 45-49.
[4] le moyne, t. and buchanan, t. (2011) does “hovering” matter?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its effect on well-being. sociological spectrum, 31, 399-418.
[5] schiffrin, h.h., liss, m., miles-mc lean, h., geary, k.a., erchull, m.j. and tashner, t. (2014) helping or hovering? the effects of helicopter parenting on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3, 548-557.
[6] leung, j.t.y. and shek, d.t.l. (2018) validation of the perceived chinese overparenting scale in emerging adul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 103-117.
[7] darlow, v., norvilitis, j.m. and schuetze, p.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6, 2291-2298.
[8] scharf, m., rousseau, s. and bsoul, s. (2017) overparenting and young adul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cultural and parental gender-related diversit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6, 1356-1364.
[9] schiffrin, h.h., yost, j.c., power, v., saldanha, e.r. and sendrick, e. (2019)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emerging adults’ mindsets using the consolidated helicopter parenting scal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8, 1207-1219.
[10] holochwost, s.j., gariépy, j.-l., propper, c.b., gardnerneblett, n., volpe, v., neblett, e. and mills-koonce, w.r. (2016) sociodemographic risk, parenting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the role of ethnicity.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36, 537-549.
[11] segrin, c., woszidlo, a., givertz, m., bauer, a. and murphy, t.m.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parent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entitlement and adaptive traits in adult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61, 237-252.
[12] locke, j.y., kavanagh, d.j. and campbell, m.a. (2016) overparenting and homework: the student’s task, but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sychologists and counsellors in schools, 26, 1-15.
[13] perris, c., jacobsson, l., linndström, h., von knorring, l. and perris, h. (1980) 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61, 265-274.
[14]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许燕.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1): 94-99.
[15] 刘红升. 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研究: 思想、评述、应用[j]. 社会科学论坛, 2021(4):158-168.
[16] deci, e.l. and ryan, r.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 canadian psychology, 49, 14-23.
[17] 余金聪, 范纯琍, 唐雪梅, 吴于勤, 王增珍. 大学生目标内容与幸福感的关系: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2): 296-301.
[18] 严磊, 原毅仁, 王娟, 张艳红, 杨林川. 社会认同对抑郁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4): 657-668.
[19] minuchin, p. (1985)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56, 289-302.
[20] 边玉芳, 鞠佳雯. 越养育越焦虑?——走出“母职内卷”[j]. 少年儿童研究, 2021(12): 5-10 14.
[21] seng, n.l., hanafi, z. and taslikhan, m.b. (2016) parenting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cholars journal of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193-200.
[22] zong, x., zhang, l. and yao, m. (2018)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nese elementary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ing style. educational studies, 44, 341-356.
[23] zheng, w., wu, y.j., ma, z. and mai, y. (2020). is overparenting harmful to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9, 21-32.
[24] lindt, s. (2019) over-parenting in middle school: how can parents help? frontiers in ducation technology, 4, 201-207.
[25] 赵利云, 程灶火, 刘新民.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4): 502-505.
[26] 景秀娟, 景雪冰, 董莹莹. 父母过度保护对儿童和青少年身体与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9): 2050-2052.
[27] 杨涵舒, 巫静怡, 刘文敬, 杨志, 程文红, 肖泽萍. 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焦虑水平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5): 521-524.
[28] jiao, j. and segrin, c. (2021) par-ent-emerging-adult-child attachment and over-parenting. family relations, 70, 859-865.
[29] gagnon, r.j. and garst, b.a. (2018) exploring over-parenting in summer camp: adapting,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measure. 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61-182.
[30] 李雄鹰, 李陈, 桂文翰, 李元琴, 孙瑾.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父母心理控制的关系——基于教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 少年儿童研究, 2022(11): 60-70.
[31] 张洁, 吴鹏.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 观点采择、共情与道德推脱的中介[j]. 心理研究, 2021, 14(6): 551-557.
[32] 张光珍, 梁淼, 梁宗保.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追踪研究: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6): 800-807.
[33] masud, h., thurasamy, r. and ahmad, m.s. (2015) parenting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ng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quality and quantity, 49, 2411-2433.
[34] 张建人, 孟凡斐, 凌辉, 龚文婷, 李家鑫. 童年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1): 28-32.
[35] adenzato, m., imperatori, c., ardito, r.b. , valenti, e.m. , della marca, g., d’ari, s., palmiero, l., penso, j.s. and farina, b. (2019) activating attachment memories affect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with perceived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an ee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udy.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372, article id: 112059.
[36] 王丽, 傅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3): 298-304.
[37] 周雅, 范方, 彭婷, 李媛媛, 龙可, 周洁莹, 梁颖欣. nr3c1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 49(10): 1287-1301.
[38] 马素红, 王娟. 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6): 899-901.
[39] 牛玉柏, 宋馥栗, 朱思颖, 仓瑞敏. 父母教养方式、延时解释偏向与11~15岁儿童社交焦虑的关系[j]. 人类工效学, 2018, 24(1): 32-37.
[40] 刘方琳, 温红博, 张云运, 董奇.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男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1, 34(6): 1390-1396.
[41] 胡洁, 姬天舒, 冯凤莲.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 16-17.
[42] 杨冠军.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1): 93-96.
[43] love, h., cui, m., hong, p. and mcwey, l. m. (2020) parent and child perceptions of indulgent parenting and female emerging adults’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no. 3, 1126-1138.
为你推荐
凯发国际一触即发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