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情况以及未来的成败不仅受到其个人的能力与勤奋度的影响,还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外界因素中学校社会关系的质量尤为重要(allen & kern, 20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归属感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我们需要喝干净的水,吃健康的食物、拥有一个安全的居所;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归属感的需要就如同饮食与呼吸一样重要。allen & bowles (2013)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性比学生的学业成功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归属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归属感对学生的个人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归属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研究领域,它在培养幸福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学校归属感这个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已经提出了几十年的时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早期的西方学者goodenow (1993)指出:学校归属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从学生的情感角度来看,libbey (2004)更强调学校的联结,他认为学校归属感反映的是学生自身感受到自己是否属于学校。基于我国的国情,国内学者包克冰和徐琴美(2006)指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上述概念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归属感进行定义,但主体都是围绕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来进行解释。
由于学校归属感的强弱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兴趣以及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sari (2012)发现学业成绩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直接相关,学生的学业成绩高,学校归属感也会更强。学校归属感还与主观幸福感有关,o’rourke & cooper (2010)的研究显示: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预测作用;jose, ryan & pryor (2012)评估了10~15岁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情况,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可以显著预测更高的幸福水平。此外,学校归属感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anderman (2002)的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抑郁水平相关,学校归属感低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国内学者包克冰等人(2006)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对学校归属感高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就高,对学校归属感低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就低。
综上所述,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先前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多探索单一维度且聚焦中小学生群体。本研究从学校认同、人际关系以及在校安全感三个维度对中职生学校归属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与人口学特点,为中职院校培养与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取吉林地区某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从各年级各专业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共选取505名学生参与调查,人口学基本信息见表1。
. table of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表1. 被试人口学信息分布表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mm)作为学校归属感的测评工具。该量表是由张盈霄等人于2021年基于goodenow (1993)编制的原量表修订的中文版,共有16个项目,分为人际关系、学校认同和在校安全感三个维度;其中人际关系维度包含条目2、3、4、6、8、9、13,学校认同维度包含条目1、5、14、15,在校安全感维度包含条目7、10、11、12、16;采用likert6点计分,“1”表示“从来没有”、“2”表示“几乎从来没有”、“3”表示“有的时候”、“4”表示“经常”、“5”表示“很经常”、“6”表示“总是这样”;其中,14为反向计分项;反向计分后各条目相加即为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学校归属感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各因子的α系数0.740~0.849之间;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79,各因子的分半信度介于0.693~0.854之间。
2.3. 研究程序
2023年4月19日至27日,在某中职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展开团体施测。经过培训的班主任使用统一的指导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施测。在施测过程中,要保证所有被试都能理解问卷的内容与要求,说明伦理原则,获得知情同意;以排除社会赞许效应,确保回答真实可靠,问卷完成后统一收回。发放520份,回收505份,有效回收率97%。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基本情况
表2为中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数越高表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强。将学校归属感总分从低到高分为四等份,取中间值为60,得出该所学校的学生学校归属感属于中等程度。
table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ense of belonging description statistic
表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描述统计
3.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的人口学差异
为了解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见表3及表4。
.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gender and place of origin (m ± sd)
表3.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与生源地上的差异(m ± sd)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下同。
. differenc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in terms of major and grade (m ± sd)
表4.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在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m ± sd)
以学生性别(男,女)为自变量,学校认同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学校认同(t(503) = 0.072, p < 0.05)和人际关系(t(503) = 2.255, p < 0.05)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以学生生源地(农村,城市)为自变量,学校认同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学校认同(t(503) = −0.188, p < 0.05)的程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对学校认同这一维度差异显著。
以专业类型(文科、理科、艺体)为自变量,人际关系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文科(f(395) = 0.618, p < 0.05),理科(f(449) = −0.962, p < 0.05)两个专业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艺体专业的学生,在在校安全感维度上(f(395) = 0.881, p < 0.05),文科专业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艺体专业的学生,文科与理科专业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以中职生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为自变量,人际关系与在校安全感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职二年级在人际关系(f(449) = −2.436, p < 0.05)与在校安全感(f(449) = −0.962, p < 0.05)显著高于中职一年级,中职二年级与中职三年级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整体现状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得分属于中等程度,这与李亚玲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中在校安全感与学校认同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得分较高,人际关系维度得分相对偏低,表明学生们对学校的校园治安及管理程度相对满意,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好,能够在心理上认可学校,觉得自己属于学校。表2显示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偏低,中职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欠缺。这可能是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自己像成年人一样独当一面,但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欠缺,不善于沟通。他们较早的进入寄宿制环境生活,离开家庭的照顾还无法完全适应新环境,对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并不明确。
针对于这一方面的发现,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应该重视如何培养并提高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相关的人际交往课程,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运用于实际的校园生活。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需要及时发现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相关的干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学校与家长之间需要紧密联系,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尽早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平稳的度过青春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加入了一道开放性问题“对你来说学校里的哪些特征会吸引你入学?”回答最多的五个原因分别为学校环境基础设施好、老师友好尊重学生、学校的课程活动丰富、有认识的好朋友、食堂的饭菜好吃。根据这样的特点,未来学校在办学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种树栽花美化环境,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是根据学生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最后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老师们提供一定的培训,引导教师学习管理学生的新方法,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4.2. 中职学生归属感特点分析
4.2.1. 性别特点
表3结果显示,在学校归属感总体得分上,中职男生明显高于中职女生,尤其是人际关系这一维度。这可能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关,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他们独自离开家庭,在学校寄宿生活的他们还不太适应学校的环境,不习惯一个人独立生活。此外,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也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在学校的兴趣比较少,男生经常结伴一起运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可以认识新的朋友,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女生比较恋家,所以更愿意周末回家,这样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仅仅停留在课上,而且交往的对象多为同班同学,人际交往范围小,所以在人际关系维度上男生要优于女生。
学校归属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等多个方面,所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需要提高学校归属感。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增加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女同学,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
4.2.2. 生源地特点
从表3的统计结果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比来自农村学生的归属感更强,这可能是受到学校离家距离远近的影响。一般中职学校都建在一二线城市,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学校离家更近,周末可以回家,从而可以缓解学校生活的压力。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回家次数较少,更渴望家人的关心,在学校缺乏归属感。此外城市环境对于从小在市区长大的同学更熟悉,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缺乏安全感从而归属感不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城市生活。
针对这一特点,中职学校要重视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注重打造家一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带领学生们了解学校历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让学生们逐渐熟悉并喜欢学校,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提高学校的归属感。
4.2.3. 专业特点
根据表4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在不同的专业上有显著差异,艺体专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显著低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学校之间的人际交往主要集中于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两方面。艺体专业学生之间的交往困难可能是因为学科之间的培养方式不一致形成的,文理科学生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大班集中授课为主,同学们之间交往的时间长,人际关系更稳定。而艺体专业的学生多是小班上课,课程人数少,多数时间是自己训练,与人交往比较少,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师生之间的交往困难可能与学生的人格特点相关,文科专业的学生性格比较文静、活泼,与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接触时间长,关系会更加融洽。艺体专业的学生个性独特,他们的课程流动性比较大,与老师们接触时间比较短,容易与教师出现矛盾。
依据这一特点,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艺体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增加对他们关注,多组织校园活动让艺体专业的学生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敞开心扉。
4.2.4. 年级特点
表4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逐年上升的。中职一年级时学校归属感不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中职二年级时,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所提升,到中职三年级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增强。这可能是由于中职一年级刚刚进入学校,离开家进入一个新的校园环境,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过程。由于对学校的环境、文化都还不了解,此时的学校归属感不高。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生活后,学生们逐渐熟悉校园环境,认识了新的老师与朋友,逐渐深入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与环境,学校归属感有所提高。当进入中职三年级时,学生们即将毕业离开校园,此时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达到最高。
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可以提前做出应对方案,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开设讲座介绍学校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对校园的熟悉程度。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开展一些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比赛活动,年级之间开展互助小组,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学校生活。
5. 结论
总体来看中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学生们对学校的校园安全以及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存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方面的特点:(1) 学校归属感中人际关系维度上,相比于女生,男生更愿意与人交往。(2) 中职一年级时学校归属感不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中职二年级时,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所提升,到中职三年级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增强。(3) 相对于艺体专业的学生,文科专业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更高。(4) 相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更强。
致谢
感谢孟庆华老师的帮助,让我可以到中职学校收集论文的数据,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同学们的配合,帮助我完成问卷;感谢田金来老师在百忙之中帮我修改论文,给我提出建议;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支持并鼓励我;感谢我的朋友王月与鲜于梦蝶帮我检查论文和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