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凯发国际一触即发

  •   
  •   
  •   
  •   
  •   
  •   
  •   
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new media empowering the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i: , , html, ,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 峰, 姜国强, 林钰珍, 徐建亮, 朱 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衢州;姚彬启:衢州市川慧达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衢州
关键词: ;;;;;;;;;;;;;
摘要: 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了智媒时代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与改变。首先,论文从全媒体生态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了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指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生态推动了信息的多极化生产与跨场景传播。其次,通过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论文揭示了信息生产模式由职业向大众拓展的趋势,强调了用户原创内容的兴起和数字化传播环境对高校大学生信息交流方式的深刻影响。进一步,论文提到利用智媒体技术推动育人方式的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大量数据的来源与高速流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后,通过对全程贯通、全息传输、全员参与、全效聚合的探讨,本文提出了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深入阐述了这些创新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场景的延展,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this paper deeply delves into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era of smart media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ls. first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ll media ecology, emphasizing that the full media ecology of “everyone has a microphone” promot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ross-scene dissemination. secondly, by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the paper reveals the trend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odels expanding from the professional to the public, and highlights the rise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the profound impac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on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metho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paper mentions that leveraging the innovation of nurturing methods through smart media technology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oviding rich materials through the vast sources and high-speed flow of data. finally,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of full-process connectivity, holographic transmission, all-member participation, and overall aggreg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ath of new media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nd elaborates in-depth on the extension of these innovations to the prac-tical scenario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u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徐峰, 姜国强, 姚彬启, 林钰珍, 徐建亮, 朱峻. 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 339-34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而且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发展。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全媒体生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重新塑造了社会话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并对受众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2] 。在这个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播环境变化。智媒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同时也为话语传播机制的持续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面对这样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变化,通过新媒体的赋能优势,积极探索全程贯通、全息传输、全员参与、全效聚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3] [4]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通过精准推送、定制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和平台,利用全媒体生态下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建立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及时引导和纠正不良思想倾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总之,面对智媒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变化,创新教育模式,发挥新媒体的赋能优势,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5]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6] 。

2. 智媒时代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

2.1. 媒介技术的演进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生产模式由职业向大众拓展。这不仅让思政教育可以吸纳更广泛的参与者,也激发了学生创作原创内容的积极性。用户原创内容的鼓励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兴趣和语境,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如表1所示。

. popularization of different media technologies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表1. 不同媒介技术的普及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

2.2. 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影响

数字化传播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即时传播。这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传播范围,也使得高校能够更及时地回应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数据来源:国际电信联盟),截至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3%。其中,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用户占比超过91%。这表明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全球普及程度极高,信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2.3. 大学生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和平台熟练地串联碎片化的交流场景。这种碎片化的交互方式虽然带来了信息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了信息接收与交流行为的分散化。智媒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得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这一碎片化的交流模式,提供更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7] [8] 。

2.4. 智媒体技术的应用

利用智媒体技术,思政教育可以更精准地洞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学生的行为偏好,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与定制化内容开发。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下表2展示了智媒体技术应用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9] [10] 。

. influence of smart 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on student education

表2. 智媒体技术应用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2.5. 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育人载体的视频化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思政教育通过视频化的方式,使得教育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视频的形式不仅可以传达更生动的思政内容,也更贴合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方式,推动了育人载体的创新。根据2023年移动设备普及情况统计(数据来源:国际移动通信组织),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已达到7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达到了92%。这说明大多数人已经通过移动设备接触信息。同时,视频成为了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形式之一,全球每天观看在线视频的人数超过30亿。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了视频在育人载体中的广泛应用 [11] 。

3. 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路径

3.1. 全程贯通,加强符号叙事与互动表达

在“四全媒体”视角下,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开启了全新的话语路径。全程贯通的理念强调了信息传播的连贯性,从而在思政教育中提升了符号叙事的重要性。通过新媒体,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历程,借助符号和故事性元素,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强化互动表达,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使思政教育不再是单向地灌输,而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共同体,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根据一项关于在线学习的研究(数据来源:教育技术杂志),采用全程贯通的在线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30%,学习效果提高了15%。这说明通过新媒体实现全程贯通,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具有显著优势 [12] 。

3.2. 全息传输,跨界教育场景的打造

新媒体的全息传输功能使思政教育得以在更广泛的教育场景中传播 [13] [14] 。通过建立智能思政信息载体矩阵,可以实现全觉传播模式的优化,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教育体验。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室的限制,还能够在虚拟和实际世界之间创造无缝的过渡,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和创新的学习环境。跨界教育场景的打造也使得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根据一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数据来源: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采用全息传输技术的虚拟教育场景在学生参与度和专注度方面相较于传统课堂有了显著提升。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全息传输技术使得教育场景更具趣味性,提高了学习动力。这表明全息传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的教育场景。

3.3. 全员参与,新媒体素养培训与平台建设

新媒体的创新要求全员参与,共同建设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15] 。这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涉及到媒体等多主体。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媒体素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所有参与者对新媒体的使用技能和理解水平,使其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中。同时,建设智能教学平台和融媒体育人实践基地,为全员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工作平台,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下表3展示了进行新媒体素养培训的效果 [16] 。

. effect of new media literacy training

表3. 新媒体素养培训的效果

3.4. 全效聚合,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定制化内容开发

构筑思政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是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又一创新。通过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对学生行为偏好的大数据分析,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这种数据分析不仅可以用于预测学生的需求,还能够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和定制化内容开发。通过全效聚合的方式,思政教育可以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17] 。

在新媒体的创新下,思政教育将由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转向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息传输的全新模式,实现更为立体和个性化的教育效果。这不仅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新媒体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景

4.1. 思政教育智库的建设

在智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范式和实施举措经历了深刻变革。其中,新媒体的发展为打造思政教育智库提供了独特的机遇。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这一智库的构建提供了时代契机。该智库体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践、评、建”协同一体化,涵盖数据库、素材库、专家库,形成了“数据–内容–人才”资源的有机联动。这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使得教育者可以更系统、全面地借助先进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18] 。

4.2. 智能化赋予的新工作机制

在智媒体时代,智能化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人机协同。这一机制的建立为创新思政教育融媒体产品生产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平台信息采集,通过智能技术拓展思政教育资源采集的边界,为思政作品的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题依据和要素提炼。这种智能化工作机制的应用,使教育者能够更高效地从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正确价值导向的素材,推动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

4.3. 科技与育人需求的耦合

借助科学技术与育人需求的耦合,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推动了方法改革与重构。新技术,如ar、vr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引入这些新技术,思政教育在方法上更具活力,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这种科技与育人需求的耦合不仅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4.4. 大数据分析与定制化内容开发

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分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构筑思政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基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预测学生的行为偏好,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与定制化内容开发。这种全效聚合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学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思政教育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开发和教学的安排 [19] 。

5. 结束语

在智媒时代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通过对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演变与需求。智媒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可能性。从全程贯通到全息传输,从全员参与到全效聚合,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深刻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 [20]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影响使得思政教育摆脱了时空的束缚,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传播。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尽管带来了碎片化的交流行为,但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看到了信息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能性。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了育人载体的视频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更为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全程贯通理念的引入,加强了符号叙事与互动表达,使得思政教育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全息传输的技术优势为跨界教育场景的打造提供了契机,使得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全员参与的理念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涉及到媒体等多主体。通过新媒体素养培训和平台建设,为全员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工作平台。全效聚合,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定制化内容开发,构筑了思政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一创新的过程中,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模式。

在思政教育智库的建设中,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智库构建提供了时代契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平台信息采集,思政教育者能够更高效地从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正确价值导向的素材,推动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在智能化赋予的新工作机制下,思政教育者能够更高效地从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正确价值导向的素材,推动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科技与育人需求的耦合使得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推动了方法改革与重构。通过引入ar、vr等新技术,思政教育在方法上更具活力,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大数据分析与定制化内容开发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创新不仅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媒体的创新下,思政教育正在由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转向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息传输的全新模式。这不仅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当下的迫切任务。通过深入研究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我们更加坚信,新媒体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沿力量,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品格。愿我们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携手共进,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

基金项目

2023年校级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qzyrwy2307),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3scg154),2023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zjcv2023a18),2022年校级专创融合课程(群)建设项目(zcrh202202)资助。

参考文献

[1] 袁周南. 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 背景、依据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8): 94-99.
[2] 李永进. 论5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7): 101-105.
[3] 张宝君, 孙志林.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模式[j]. 江苏高教, 2021(3): 76-80.
[4] 崔建西, 白显良. 智能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0): 83-88.
[5] 周远. 精准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模式[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8): 100-105.
[6] 许瑞芳, 张宜萱. 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1): 83-88.
[7] 李洁, 廖小琴.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审视[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7): 51-57.
[8] 周光玲, 黄义灵, 张品良. 论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8): 24-26.
[9] 郑琳. 智媒时代高校学生有声阅读传播策略研究[j]. 中国出版, 2021(17): 60-63.
[10] 罗自文, 熊庾彤, 马娅萌. 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发展阶段与未来走向: 一种媒介分析的视角[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1, 28(s1): 59-75.
[11] 耿晓梦, 喻国明. 新媒体伦理建构的基点与行动路线图——技术现实、伦理框架与价值调适[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1): 12-16.
[12] 匡文波. 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逻辑理路、伦理问题及规制方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38(1): 144-151.
[13] 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5, 12(2): 40-47.
[14] 何道宽. 媒介环境学辨析[j]. 国际新闻界, 2007, 29(1): 46-49.
[15] 李庆林. 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4): 1-5.
[16] 张雷. 从“地球村”到“地球脑”——智能媒体对生命的融合[j]. 当代传播, 2008(6): 10-13.
[17] 王艳, 高铭. 混合式学习在新媒体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5): 290-290.
[18] 宁焕生, 徐群玉. 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 电子学报, 2010, 38(11): 2590-2599.
[19] 吴纯勇. 改革中的中国广电行业如何突围——把握智能媒体蓝海[j]. 中国数字电视, 2011(5): 55-56.
[20] 何道宽. 媒介环境学: 从边缘到庙堂[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3): 117-125.
为你推荐
凯发国际一触即发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