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after stroke
摘要: 脑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多是由于脑部组织出现缺血或出血性损伤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其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旦发病,会导致患者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瘫、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常表现为口歪眼斜、流涎,严重者还会影响语言系统的功能。目前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疗法、针灸和按摩等。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锻炼或物理疗法来恢复面部肌肉和神经功能。针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面瘫是由于风邪侵袭,气血不畅所致,治疗以祛风通络为主。针刺是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疗效,现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中风后遗症,例如面瘫、肩手综合征、便秘等。本文通过检索针灸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可靠性参考。
abstract: stroke, also known as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 seri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yndromes caused b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damage to brain tissue. it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once the disease occurs, it can lead to varying degrees of sequela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patient’s life, such as facial paralysis, motor dysfunction, consciousness disorders, hemiplegia, speech disorders, etc., which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acial par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central facial paralysis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often manifested as crooked mouth and eyes, drooling, and in severe cases, it can also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language system.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treatments for facial paralysis, including physical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the main goal of treatment is to restore facial muscle and nerve function through exercise or physical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post-stroke paralysis is caused by invasion of wind pathogens and 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 flow. treatment mainly focuses on dispelling wind and unblocking meridians. acupunc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therap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unique therapeutic ef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various post-stroke sequelae, such as facial paralysis, shoulder hand syndrome, constipation, etc.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after stroke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as searched and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文章引用:李金凯, 时国臣.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4, 13(10): 2726-2730.
1. 引言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脑血管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常伴有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的障碍[1]。随着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的改变,患中风的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更加趋于年轻化[1]。面瘫又叫面部神经麻痹,是由于病毒感染、肿瘤等各种原因造成非进行面神经的异常,主要以面部表情肌肉群出现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作为中风常见的后遗症状之一,这种疾病常影响患者的容貌,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后遗面瘫症常表现为患侧额线变浅或消失、表情肌无法活动、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2]。研究表明,71%的面瘫患者面部功能有所恢复,而29%的患者出现面肌无力症状,甚至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了毁容。面瘫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又使患者患有面瘫的几率升高,二者互为因果。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遗面瘫症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核以及重要的脑部神经传导束受到损伤。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常用的西医方法包括皮质类固醇、营养神经类药物、维生素b、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虽疗效较好,但其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引起高血压,影响肝、肾的血液供应。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至关重要,而针灸就是这样一种疗法[3]。本文通过对中风后遗面瘫症的针灸治疗进行系统综述,为今后此病的防治提供循证依据。
2. 中风后遗面瘫的中医病因
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面瘫等疾病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患者患有的中风病,以气虚血瘀型中风最为常见。此病多见于休养期或病程较长的久病体虚患者,以四肢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心悸、大汗、舌淡苔白等表现[4]。从中医的角度讲,面瘫属于中风的范畴,常由于患者外感风邪、肝阳上亢所致,常出现口斜眼歪、流涎、病侧肌肉麻木僵硬,前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宽,睁眼流泪,法令纹变浅,嘴角下垂向健侧弯曲、病侧不能做皱眉、闭眼、鼓腮、露牙等动作的症状。中医认为,此病病机为卫阳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侵袭阳明和少阳太阳经,导致经络不畅,气血不通,筋肉不能及时愈合,发病初期,病因不清,病变在络,当把握这个治疗机会,通过祛风通络,疏通经络,尽早控制病情,并给予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方法,可极大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 中风后遗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机
在中国,针灸治疗面瘫的历史悠久,具有活经通络、调理气血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1979年的报告,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于何时应给予针灸治疗一直存在争议。面瘫的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四个阶段。急性期为1~7天;静止期为7~20天;恢复期为20天以上;后遗症期为3个月以上。有研究表明,在面瘫发生7天内的急性期,针刺刺激可能会加重神经组织的水肿,增加面神经的压力,加速面神经的退化,出现炎症性水肿和相应的后遗症。研究还发现,在面瘫的早期存在一个不应期,表现为对包括针灸在内的治疗反应较差。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更多的试验表明,早期针灸干预可使患者恢复更好[5]。从目前的试验表明,针灸在急性期比非急性期对面瘫的防治有着更好的效果。面神经麻痹常表现为面神经在紧张期受到压迫,面神经缺血缺氧,导致变性、水肿,甚至出现髓鞘脱失的症状。面神经受压越大,退化程度越大,恢复困难。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决定了面瘫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早期治疗并及时干预是面神经麻痹恢复的重要手段[6]。
4.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的机制
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存在一定相关机制,这些机制起到抗炎、镇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针灸可以激活室旁核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提高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从而减轻炎症。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及其受体来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性水肿,促进神经兴奋性的提高,进而调节神经功能。针灸治疗的机制包括治疗肌肉疼痛和神经刺激。电针激活交感神经以增加炎症部位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7]。交感神经的激活增强了炎症组织血管中细胞内黏附分子的表达,以促进β-内啡肽和甲脑啡肽的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移动。此外,交感神经元衍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刺激炎症细胞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释放β-内啡肽,从而抑制疼痛。电针激活交感神经纤维,抑制疼痛[8]。针刺和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这些疗法对中风后遗面瘫症的疗效显著。研究发现针刺和艾灸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与微循环之间的关系,从而调节血管收缩或血流动力学,最终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此外,这些疗法还可加快面神经的传导速度,促进面神经核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面部营养[9]。促进面神经轴突的生长在损伤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不同针灸方法之间的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疗效的差异。针刺和艾灸所选取的穴位具有相似的神经解剖学意义。针灸用于缓解早期症状,促进神经肌肉的运动锻炼,从而在神经再生时更快的恢复。
5. 不同针灸法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
在现代医学中,中风后遗面瘫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激素治疗是治疗中风后面瘫症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因其产生的副作用而不宜长期使用。学者总结了孙申田教授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根据面瘫的不同阶段,孙教授的治疗方案各有侧重点[10]。在急性期,孙教授强调了规范西医治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早期针灸治疗的建议。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在康复阶段,孙教授强调“拨针法”,并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方向反复进行经颅针刺。在后遗症阶段,孙教授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应十分注重灵活取穴、反复经颅针刺、“拨针”法、穴位按压、巨针法,以及电针与穴位注射相结合。
5.1. 电针
在中医中,面瘫属于“中风”的范畴。中风患者经络受阻,外邪侵入,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面瘫。这些病理因素可引起肌肉收缩功能障碍,使面部经络营养缺失。患者还患有气血虚弱的证候。因此,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补充正气,促进体内的气血循环。电针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调节肌肉张力,疏通局部经络,促进肌肉收缩和放松。电针具有调和气血阴阳,强身祛邪,健脾胃,疏通经络的治疗作用。选用神庭、大椎、百会调节全身阴阳,再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来调节阴阳平衡,最后选用翳风、天枢来滋补气血,健脾和胃[11]。电针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气血对肌肉的濡养,刺激面神经区,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
5.2. 灸法
通过灸局部皮肤表面的穴位,增加局部皮肤的血管通透性,使毛孔舒张,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结合穴位的作用,可以起到调和内外的作用,达到机体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局部炎症因子的减轻,加速炎性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消肿、减轻疼痛、皮肤损伤的恢复[12]。这也体现了艾灸“逐邪外出”的作用,具有止痛、行气活血、清热解火、祛风止痒、消肿等功效。艾灸疗法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效果显著,可作为辅助治疗来缓解中风后遗面瘫症。
5.3.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头以一定的角度插入患者体内,采用捻、提、插等针灸手法刺激患者的特定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针灸教科书的最新统计,人体共有361个穴位。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有效治疗面瘫。针灸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电针(ea)、手针(ma)、温针和刺针。电针是一种将手针和电刺激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遗面瘫症有着显著的疗效。据相关文献记载,本病多因风寒侵袭经络、气血亏虚,使经络失养,侵入经脉,气血不畅所致。《灵枢·经筋》提及“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经络是从锁骨上窝到脸颊,热邪上逆会导致肌肉松弛,眼睛无法睁开,同时寒冷会使眼睛无法闭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不断探索,针灸结合拔罐、艾灸、电针、穿刺、推拿、穴位注射等综合疗法已应用于临床中[13]。联合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面瘫症的效果显著,且相对较为安全。针灸联合治疗面瘫具有一定优势,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联合中药汤剂,可起到内外同治的作用[3]。在针灸技术方面,在康复期治疗中广泛采用透针、巨针、经针、浅针、滞针等简单针灸疗法,可促进面神经的恢复,且疗效显著。特别是火针疗法、三边针刺放血疗法、梅花针疗法、平衡针疗法、腕踝针疗法等特殊针法也用于面瘫的治疗,丰富了治疗方法,提高了疗效。
6. 小结
中风后遗面瘫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常导致口角歪斜、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眼裂增大、流涎、鼓腮漏气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面部的功能和外观。经系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随着中风的改善而完全康复,但据报道约有15%~3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面神经功能未能恢复或恢复不完全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质量。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本文通过对中风后遗面瘫的病因、针灸治疗的时机、针灸治疗的机制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综述,为今后此病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
曹晓岚, 郭闫葵, 陈建强, 等. 缺血性中风患者392例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1): 48-49.
|
[2]
|
索南周杰, 尕藏多吉. 藏医宁隆涂擦物理按摩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短暂性失眠、面瘫的临床效果[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 27(10): 26-28.
|
[3]
|
王雅楠, 付美艳, 王朝辉. 中风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理疗配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1): 100-101.
|
[4]
|
郑文. 点刺放血配合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分级法、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时间变化的影响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22, 14(15): 39-41.
|
[5]
|
向祥清, 胡赵军, 高兴亮. 电针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38(3): 35-38.
|
[6]
|
毛林焕, 李妍, 李桂平.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机和波形选择的临床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 2009, 41(7): 85-86.
|
[7]
|
时方圆, 李亚男, 贾若, 等. 基于外周神经-免疫交互探讨针刺对抗炎性疼痛的作用[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12): 95-101.
|
[8]
|
魏会玲, 宋世庆, 王建军. 温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β-内啡肽、p物质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0, 38(7): 183-186.
|
[9]
|
封秀梅. 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10]
|
祝鹏宇, 孙明媚, 于天洋, 等.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j]. 中国针灸, 2021, 41(2): 189-191, 220.
|
[11]
|
厉文凤, 陈少宗.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优化方案循证研究[j]. 江西中医药, 2022, 53(4): 56-58, 62.
|
[12]
|
马红, 邓琦娟. 对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时艾灸壮数的不同对其疗效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8): 189-190.
|
[13]
|
林少霞, 卢春键, 袁金筠, 朱燕娴, 皮敏. 针刺联合火龙罐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9(7): 1567-1572.
|